第1258章 大司马
“晋王玄策为从五品下游击将军阶,加苏毗道行军总管,统一厢步骑四千,护送苏毗国王回国!” 朝堂上。 对于吐蕃内乱,宰辅大臣们都认为当趁此良机削弱吐蕃。 皇帝提出诏令象雄出手吐蕃助平叛乱这一手,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都知道象雄与吐蕃关系紧张,本来吐蕃赞普死前就准备西征象雄,现在让象雄帮忙入吐蕃平乱,这不摆明了让他们趁机痛打吐蕃落水狗吗? 但这个结果正是朝廷想要的,朝廷说是让象雄出兵平乱,至于结果象雄趁火打劫,这也怪不到朝廷头上来啊。 而这边又派兵送苏毗王子回去复国,就更没人反对了。 理由是当初吐蕃出兵吞并苏毗,是侵略之举,因为苏毗曾向隋朝称臣进贡,所以继承了隋朝的大秦,自然便是苏毗的宗室国,有保护属国的义务。 现在让苏毗复国,名正言顺。 至于是否趁火打劫,就仁者见仁了。 几乎是同时,皇帝又下诏册封了多弥国王为玉树侯镇军大将军。册封白兰国王为达日侯,镇军大将军。 如此一来,东面诸羌,已经被朝廷杀的杀降的降,如今已被设立了西山道,党项羌东女国嘉良夷白狼羌迷桑春桑等诸部羌夷,虽也还有不少在负隅顽抗,可西山道已经设立,朝廷修建了数座大城,开始沿山谷建立堡垒驿站,迁移汉人移民,跟羌人在逐山逐谷的争夺,不少羌人已经归附。 现在,西面的多弥白兰苏毗这三大羌国,如今也各都脱离吐蕃,转向大秦称臣进贡。皇帝也没有如西山那边,直接设道,而是鉴于这边的高原地势,加上地广人稀等情况,于是只是把三国纳为藩属。 可不管怎么说,原本这些都是已经向吐蕃称臣进贡的,现在转而向大秦称臣进贡,这就是个巨大的转变。 从念青唐古拉山以北,直到澜沧江的上游源头,这都是苏毗的地盘,吐蕃夺了苏毗,就有了牧场战马,也有了产盐地,他们就不再仅限于卫藏诸河谷里做一个农耕邦国。 可以说,苏毗正是吐蕃日后成为高原霸主的关键一步。 拿下苏毗,然后是征服多弥和白兰,进而攻夺青海,这才有了后来的称霸西面几百年。 但现在,朝廷控制了吐谷浑,又把苏毗这三羌拉过来,又让象雄趁击打落水狗,还把东面的诸羌抢先动手,设立西山道,以堡垒城池推进,化做堡垒链封锁死这些羌落,让他们再无法倒向吐蕃,也使得吐蕃绝无机会再如历史般向云南四川这边拓展。 高原之地,朝廷暂时还没有这个余力打过去,但几个方向,都开始封堵,不给吐蕃人机会了。 对于朝廷的这些中枢决策,下面也有一些官员不太懂战略,上言说如今江南三藩未平,却四处伸手到万里之外去,又是安东与百济倭国用兵,又是出兵西山,派兵苏毗,还有西域那边也从没停止过用兵,再加上朝廷又要管漠北的薛延陀和回纥,这是管的太多了。 甚至有些书生直接在报纸上发表时文,抨击议论朝政。 “无知书生。” 刚刚从西北回朝,被皇帝新授为兵部尚书的秦琼摇头道。 秦琼还朝,授兵部尚书,紧接又拜为平章事,入政事堂成为宰相。 这在朝野,也是引起了巨大反响的,无他,秦琼是纯粹的武将,虽说是皇帝表兄,骁勇善战,但是这位并没多久独镇一方的经验。 但皇帝却以秦琼去年大战时,坐镇青海,指挥河陇战局有功有由,这次突然就调秦琼入朝,拜他为宰相。 这还是枢密使不再拜相后,第一位拜相的武将。 之前的兵部尚书,可是一位文臣。 出将入相,结合此前几次下诏,要求提升军人地位的诏令,朝野都是一片惊叹。甚至有不少官员直接上书,认为皇帝太优待武人。 有些官员直接称,皇帝设枢密院,设三衙,大大削夺了宰相们的兵权,那么武将已经掌管枢密院负责军令,则掌军政权的兵部尚书,当由文臣来当,武将也不应当再入政事堂。 可皇帝却偏偏就让秦琼当了兵部尚书加平章事,直接拜相。 秦琼刚接到诏令时,也是推辞数次。 但皇帝最后直接驾临秦琼府第,跟他说了关于武将应当为相的一番大道理。 让武将为相,最终目的就是要维持文武平衡,不能崇文抑武。 枢密院虽都是武将,但政事堂里的兵部尚书这一统管军政权的要职,必须当由知兵善战的武将来担任。 “不仅仅是出将入相,甚至武将也不仅仅只是担任武职,只要真有才能,也一样可以担任地方太守布政使按察使等,朝廷用人,当不拘一格,不能说只有文人出身,才能担任文职。” “朕不能开这个坏头,否则两代之后,只怕大秦的武人地位就将被文人集团踩到脚底,到时,大秦又如何维持这赫赫武功呢?” “叔宝,你当这宰相,不仅仅是对你功劳的奖赏,也是要树立武人入相的典型,做个好榜样。” 朝廷兵制,一般都是以五六品的中级武将统兵,真正的高级将领非战之时都是在三衙里喝茶的,也仅有少数几员大将才能入枢密院。 长久如此,必然会导致武将地位旁落,以后会更少人愿意为将。 因此,罗成才特意要提升武将,尤其是让高级武将可以入相开启先例。 这样一来,文武就不再是那么的泾渭分明,武将也不会地位越来越低。 唯有如此,帝国的武运才能长久不衰,帝国的武功才能一直威名赫赫。 秦琼为大司马,张须陀为太傅,两人一握军政,一握军令,皇帝掌握选将调将之权,可以说,现在的军队这一块,罗成的掌控力无人能比。 “臣完全支持陛下对于边疆,及早插手干预的策略,我们不能等到形势恶劣,破坏地区稳定,危害大秦边疆的时候再来出手,那个时候就晚了,得数倍甚至是十倍之代价。”秦琼拜相,对于朝廷的军事策略,跟皇帝还是能够高度一致的,“至于说三藩,那是已经掌控在手,就待他瓜熟蒂落就好,并不用急于一时。” 罗成很欣喜秦琼能与自己观点一致。 “朝廷要避免在万里之外打大仗,但也不能不管不顾,该出手时就出手,趁早干预是最好的策略,也是成本最低的。” 至于说三藩,那是不动手则已,一动手必然就是要一战功成的,所以罗成还在积聚实力,休养生息,并不急着动手。 “可惜好多人只知纸上谈兵,并不懂的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