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节 法统(2)
封鲁承恩公项允,对汉室思想界和史学界,不啻于是一次八级地震。 长期以来,项羽在民间都有许多的同情者和为其摇旗呐喊的集团。 这些人主要是以齐鲁和故楚地区的儒家学派以及地主阶级为主,从刘邦在雒阳称帝那一天开始,这些人就一直在宣扬项羽的种种‘仁义’之事。 但是,他们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勋臣元老集团和黄老派的打压。 在事实上,官方从未认同过他们的观点。 然而,刘彻诏书一下,这两方面的反应却各有不同。 在经过短暂的失神之后。 列侯勋臣们纷纷上书,拍刘彻的马屁,说这是一个英明神武的决定,也就只有‘陛下能洞见万里,而臣等愚所以不能明也’。 齐鲁地区的儒家学派和在长安的儒门巨头们却是另外一副嘴脸了。 他们一口一个喊着‘项王’,却用着各种各样的办法,寻找所有的途径,向刘彻表示:项羽的历史定位问题,还有待商榷。 乍一看,仿佛这两个派系的立场颠倒了过来。 但刘彻却心知肚明。 他们的立场没有变化! 恰恰相反! 他们的立场,一如既往的坚定! 想定汉室的法统来源,项羽就是一个绕不过的坎。 这位西楚霸王的一生,就是反秦的一生。 没有项羽,秦朝就灭亡不了,秦末的农民起义,就极有可能被章邯扑灭。 而刘彻封刘舍的儿子为鲁承恩公,让其继承项羽的香火,就是对项羽在汉室的历史上的定位,给予一个官方的态度。 封其为鲁承恩公,就是肯定项羽反秦有功,但是抗拒高皇帝,罪过的大大的! 所谓鲁承恩公,与其说是褒奖,倒不如说是侮辱! 承恩承恩,承谁的恩? 当然是刘氏的恩德! 没有高皇帝的宽宏大量,项羽肯定就要暴尸荒野,跟蚩尤一样被人把身体的各个零件压在各个山沟沟里! 没有刘彻这个天子的既往不咎,哪来的项羽有后,还能享受香火? 在元老勋臣们看来,这道敕封诏书,就是在彻底肯定他们的祖宗跟着高皇帝击破项羽的功绩! 在齐鲁等地的儒生们看来,意义又不同了。 本来,项羽都死了差不多六十年了,骨头都变成渣渣了,儒生们也就是偶尔没事喊两句项王,在脑子里偷偷YY要是项羽做了天下,自己该是如何风光! 一旦面对汉室官府,朝廷,这些人立刻就变成顺民忠臣,把项羽丢到爪哇国去了。 但是,刘彻的诏书,却刺到了这些家伙的痛脚。 封鲁承恩公? 这不是明摆着说,老刘家还没忘记当年项羽死后,鲁地的儒生和地主们死硬着不投降,要给项羽当忠臣,披麻戴孝的往事吗? 更何况,儒生们都是要面子的。 封谁不好,封桃候的后人? 这不是明摆着打项羽的脸吗? 要知道,桃候这个爵位,就是卖项羽得来的! 桃候家族,世世代代就是刘氏的狗腿子! 封这么一个家族的人去继承项羽的香火,儒生们的脸上,除了火辣辣的疼外,估计没有第二个感觉了。 刘彻对儒生们如丧妣考般的哀嚎懒得搭理,就当做没看到一般,依旧我行我素。 儒家这个学派,有时候就需要抽他两下,他才懂得与时俱进,不抽,丫就自我感觉良好。 当初,刘邦击败项羽,进军南方,各地传檄而定,连项羽的老家都投降了,唯独儒家力量占优的鲁地坚决不降,还给项羽披麻戴孝,誓要为项羽尽忠…… 然后,刘邦动员全国军队,把鲁地一围,原本还誓死不降的‘忠臣’们纷纷跪呼万岁…… 这才是儒家在整个汉室至今,没有得到政治地位的原因。 不然,你以为,几十年来儒生们削尖了脑袋,各种捧刘氏皇帝马屁,可除了叔孙通外,却连一个两千石朝臣也没有的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儒家在汉室的原罪! 刘家的皇帝,只要不是二货,都不太可能给他们太多信任! 当然,任何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慢慢变淡。 五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记着这笔烂账也不合适了。 刘彻抛出一个鲁承恩公,既是敲打那帮儒生,让他们清醒清醒,同时也是给他们扫清入仕的障碍——连项羽的后人都是汉臣,那么,当年为项羽尽忠的儒生们,也就不能继续穷追猛打了。 这个污点,也就可以从儒生们身洗掉了。 以后没有人可以拿着此事作为齐鲁儒生升官时的非议点了。 可惜,大多数儒生的眼睛都只盯着刘彻这个皇帝的打在他们屁股上的板子,浑然不知,或者说就算知道,也当做不知道,刘彻给他们解除了一个定时炸弹。 会苦的孩子有奶喝嘛! 古今皆然! “知我罪我,其唯春秋!”刘彻负者手装X的感慨一声。 自登基以来,刘彻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就是一个画廊,里面陈列的艺术品,复制品居多而新品很少。 这半年以来,发生的许多事情,刘彻都能从历史的记载和后世的记录中找到似曾相识的例子。 将这个事情放在一边。 刘彻接着颁布诏令,敕封周公之后公孙歆为褒鲁候,爵列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为周公立祠,下令在刘邦的高庙侧殿为周公立像,岁时陪祀,享受祭祀与血食。 同时刘彻还下令,准许诸子百家为其先贤立祀。 但是,所有先贤的塑像,只能被立在由朝廷出资修建的‘先贤祀’之中,而且需要得到批准。 没有批准,或者没有立在先贤祀里的,视为yin祀,有司衙门一律禁止和查办! 这下子热闹了,诸子百家,但凡还有个能吱声的,都纷纷活动了起来。 春秋战国,漫长的数百年里,在日渐激烈的诸国战争中,不知道有多少人杰贤才,此起彼伏,提出了无数解决当时中国局面的方案。 这些人中,嘴炮者有之,但行动派最多! 实践派更是数不胜数! 便是在后世被认为是腐朽落后不思进取的儒家,其实在那个时期,也是屡次自我进化和更新。 刘彻就是瞧准了现在的时机,下达了这个诏书。 因为,当此之时,经过五十多年的恢复,实际上许多学派都已经悄然复苏。 秦末的战火虽然摧毁了大量的典籍,但是,总有许多落网之鱼。 那些先人的典籍,躲在墙壁里,藏在石缝中,甚至是被它们的传人悄悄的藏在地下的某个地窖里。 靠着这些手段,它们避免了毁于战火的厄运。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珍贵的先人的智慧结晶,却并不被大众所知。 在这个连《论语》都没普及开来的时代,实际上,能够被普罗大众所知的书籍,就是那么聊聊几本,加起来不过万字而已。 在后世的历史上,小猪朝的东方朔就吹厉害说自己读过总计三万字的‘鸿篇巨著’……被小猪惊为天人…… 所以,刘彻在立祀的标准上设置了一个门槛。 想进先贤祀? 好! 简单,要嘛,朝廷主动立祀,要嘛,有人提出申请,并提交证据。 这个证据必须能证明那位先贤确实有着足够硬朗的学术成绩和影响力,能够进入先贤祀与其他先贤共享官方祭祀,天子献祭。 毫无疑问,在这个时代,能证明某人的学术成绩和影响力的,除了他的著作外,别无他物。 尤其是,刘彻干了一件火上浇油的事情——他宣布了第一批入享先贤祀的名单。 在这份名单上,只有三个名字。 孙武、孙膑、司马骧且。 名单公布后,顿时一片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