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唐朝小闲人在线阅读 - 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大统一进程

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大统一进程

    李治听得是若有所思,时不时还点点头。

    其实韩艺这话很好理解,中原人士看不起胡人,也不愿意跟胡人来往,官员去到西北,通常都被视为被贬,唯有商人除外,但是如果你要彻底统治西北,那么当然促进两地的来往,商人就是唯一选择。

    韩艺继续说道:“一直以来,中原王朝都希望能够推行汉制,但是无一成功,因此先帝才采取羁縻制度,以胡人制胡人,但是这种制度非常松散,阿史那贺鲁已经让我们吃了教训,可见其中有着许多不安因素。因此臣认为还是加强统治,不再以胡人胡制来治胡人,应当全面推行我们中原官府制度。

    但是一味的照搬全抄,是铁定不行的,其中细节还是需要改变的,整个商人条例虽然确定了以商为先的准则,但同时将权力赋予了官府,这规矩虽是他们自己立的,但是确有官府来全权执行,等于权力还是在官府手里,如果陛下采纳臣的建议,就可以在西北各个地区建立州府县,设立官府。

    而因规矩又都是他们自己定的,因此他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排斥官府的存在。再来,如果朝廷允许西北以商为先的原则,是可以让当地百姓看到朝廷是一心在为他们着想,帮助他们致富,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比起阿史那贺鲁而言,要好得多,那他们当然会以自己是大唐子民而感到幸福和自豪。这也是他们心甘情愿的答应遵守一个国家,一个君主的基本原则的主要原因。

    反之,如果用大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威逼他们低头,他们的确会低头,但是他们心里可不会这么认为的。先帝以德服人,但仅限于先帝自己,因为先帝有着令人臣服的魅力,而且当时的情况与如今已经是大不相同了,因此这是不可持久的。因为这人都是现实的,不管是中原百姓,还是草原上的百姓,没有饭吃,他们就会造反,因此臣认为最终还是得以利益服人,只要百姓生活的好,那他们才会心甘情愿的臣服。”

    李治点了点头。

    其实在阿史那贺鲁叛乱之后,李治本来就没有打算再继续走李世民的政策,也就是羁縻制度,因为大唐册封的可汗,几乎是将所有的权力都握在手里,就有一个都护府在那里制衡,但只要中原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很快就能起誓,因此李治希望能够加强对地区的统治,这样才是长久之计。那么必走的一步,就是推行汉制,设立正常官府,确立州县制度,这样才能有效的管理,并且将权力分散开来,不是集中在一个可汗手里,但要这么容易,那早就干了,而如今韩艺的这个商人条例虽然有些离经叛道,但是能够促进朝廷对于西北的统治。

    权衡利弊,韩艺这一步棋明显是进一步加强了统治。

    一直沉默不语的李绩看出了李治的心思,这才道:“陛下,韩侍郎的这一道奏章,虽有不足之处,但很明显是一种进步,而治理国家,本就需要耐性,若想一步登天,只怕会得不偿失,何不先就这么做,等到以后,再慢慢修改。”

    李治笑道:“司空之言,甚合朕意,但此事事关重大,朕还得再慎重考虑一下。今日就到此为止,你们先告退,韩艺留下。”

    “臣等遵命!”

    等到李义府、许敬宗、李绩、任雅相退了出去。李治斜目瞟了眼韩艺,过得片刻,他冷冷一笑道:“韩爱卿,你这先斩后奏的手段,可是玩得出神入化,连朕都叹为观止。”

    韩艺急忙行礼道:“微臣知罪,但微臣也是没有办法,还请陛下宽恕微臣。”

    “是吗?”

    李治哼了一声,道:“包括欺骗朕吗?”

    韩艺当然知道李治口中的欺骗,指的就是韩艺猜测吐蕃可能会进犯大唐,如今事情已经告一段落,李治可不蠢,他哪里看不出吐蕃根本就没有进犯大唐的打算,韩艺也不可能看不出,那么肯定是韩艺故意骗他的。

    韩艺也没有打算欺瞒李治,甚至连借口找好了,道:“臣绝非有意欺瞒陛下的,只是当时的情况,已经容不得我大唐再做更多的考虑,如果臣据实已报的话,许侍中、李中书他们肯定会加以阻止,陛下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让司空前往凉州,若非如此的话,也不能让禄东赞相信我大唐是真的打算出兵向他们宣战。”

    李治道:“万一禄东赞一意孤行,你可知道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吗?”

    韩艺道:“回禀陛下,禄东赞之所以敢策划那一场刺杀行动,就是算准我大唐不会出兵,因此臣认为禄东赞也没有准好跟我大唐为敌的准备,只要大唐稍微露出獠牙,禄东赞自然就会撤兵。陛下,微臣始终认为,禄东赞一心想夺取吐谷浑,这意在西北,倘若让禄东赞占领吐谷浑,就等于扼住我大唐咽喉。”

    李治叹了口气,道:“其实朕也认为那一场刺杀,十有八九是禄东赞策划的,如今朕也知道他们的意图,朕对此是非常生气。”

    韩艺一愣,又道:“那陛下方才---!”

    李治不等他说完,就道:“不仅如此,朕还知道禄东赞托人送了不少钱财给李义府,希望李义府为他们吐蕃说好话,借此来麻痹朕。”

    韩艺惊讶道:“原来陛下你都知道啊!”

    李治呵呵道:“你都看出来了,朕难道看不出。”

    “陛下圣明!”韩艺讪讪一礼,又好奇道:“那陛下为何---?”

    李治道:“因为朕是君主,君主一言九鼎,如果朕方才袒露了心声,那么大唐与吐蕃的关系可就不能挽回了。”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道:“要对吐蕃出兵,这需要下很大的决心,父皇当初可都未曾下定这个决心。东边尚有高句丽尚未消灭,西北也未完全在我大唐的统治之下,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国力损耗过大,东西两边必将生出祸端,这会直接将我大唐推入万劫不复之地。因此朕不但不会追究,而且还会继续加强与吐蕃的来往,维持两国的关系,等消除这后顾之忧,再给吐蕃一点教训。”

    原来他是将计就计,厉害呀,连我都骗过去了!韩艺心中冒出一丝惧意来,嘴上却道:“陛下圣明!”

    “至于这商人条例么?”李治说到这里顿了顿,才道:“将这商人条例用于西北,的确是进一步加强了朝廷对于西北的统治,可若是用于中原的话,却是往后退了一步,尤其是你那一套税法,过于大胆,万一影响到中原地区,你可知道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吗?”

    这自古以来,税收对于统治阶级而言,那就是根本所在,你掌控不了税收,你就不能说你是皇帝,世上什么最难,就是让人将钱从口袋里面拿出来,放在你手里。

    而韩艺的这一套税法,得看放在那里,放在西北那是加强统治,因为西北没有官府制度,只有大都护府,可以说什么都没有,只要你做了一点点事,那都是一种进步。

    但是放在中原的话,那完全就是两回事了,因为中原已经有非常完善的制度,你这么一搞的话,等于极大的削弱了朝廷的权力,是谁说了算,这个先不说,光根据朝廷的基本开销来订税,这对于皇权而言,真是致命的,那么对于百姓而言肯定是非常有利的,因此统治阶级是不可能会接受的,西北各酋长愿意接受,那是因为税收不是给他们的,他们是交税的人,他们当然无所谓,但是李治可不同了,他可是收税的人。因此李治的犹豫其实不在于是商是农,反正草原上的百姓跟中原本就是完全不同,这没所谓的,但是你在西北搞,是可以的,但你凭什么认为不会影响到中原。

    这才是李治的顾虑。

    韩艺道:“回禀陛下,如果这个执行的非常好,的确会影响到中原,但却会给朝廷带来好处,而非坏处。”

    李治一愣,道:“此话怎讲?”

    韩艺道:“陛下,此税法看似限制了官府的权力,但其实是赋予了朝廷更多的权力。因为微臣这一套税法,是弹性非常大的,因地而变,因人而异,需要不断的调整。而这恰恰是均田制最为缺乏的,这能够很好的完善我朝的税法。”

    李治听出那么一点意思了,“你继续说下去。”

    “微臣遵命!”

    韩艺继续说道:“任何朝代的灭亡,这贫富差距永远都是引火线,因为利益就这么多,富人占得先机,那么只会越来越富,穷人自然就会越来越穷,这也是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在防止土地兼并。随着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均田制的弊端就会显露出来,这穷人没啥土地,交不上税,而掌握着大量财富的富人却享受着朝廷的轻徭薄赋,这在无形中还会减少财政收入,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大唐越来越富裕,租庸调制度是需要改变的,因为如今与贞观时期,就已经大不相同,至少朝廷手中掌握的土地是越来越少,而地主掌握的土地是越来越多,那么多征富人的税,是势在必行的。如果能够让税收变得更加有弹性,随时根据国内的情况及时调整,平衡穷富,这样也能消除国内的矛盾。

    不过,历朝历代但凡提出税改,都会引起非常大的纷争,因为天下百姓已经习惯了租庸调,要是朝廷突然增税的话,纵使是大政策的调整,是为了百姓着想,天下百姓都会感到不满的,尤其是那些富人,他们一定会唆使百姓闹事的。倘若这一套税法在西北取得了成功,并且对中原产生了影响,到时陛下可审时度势,完善租庸调,加强富人的税收,减低百姓的税收,这样一来,可以化解国内的矛盾,也可以充盈国库,更加能够体现陛下的权威。”

    这么一说,性质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反而是增加朝廷的权力,而非是削弱,朝廷要增税,得有一个由头,皇帝也不能说增就增,可是当初设定租庸调制的时候,已经将这一点定为了基本国策,均田制是一脉相承传下来,要改变非常困难,有这么一套税法,可以增加变数,就给予朝廷操作的空间。

    又听韩艺说道:“而陛下的担心,臣以为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在西北制定税收多少的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那些酋长,这只是因为西北的牧民习惯于酋长制度,故此由酋长来定,但是随着官府的建立,官府会渐渐取得主导,就好像乡绅与官府的关系一样。中原可没有酋长制度,百姓习惯于服从官府,那么决定税收的当然还是朝廷,就算陛下将这权力施舍出去,那又应该由谁来定呢?贵族、官员、地主,这根本不可能,中原的税收,必须得由朝廷来决定,因为没有其他人可以胜任。”

    这凡事都有两面的,就看如何取舍。

    李治说得对,韩艺也说得对。韩艺的这一套虽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府的权力,但是它的弹性比较大,可以根据国情不停的改变,而如今的均田制,税收弹性就比较小,等于就已经定死了,但是均田制能否长久下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长安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制造业正在兴起,那么税收改制肯定是势在必行,每个朝代都经历过税收改制。

    这也是韩艺的一贯做法,他的变法,从来就不是说大刀阔斧的干,他习惯潜移默化,慢慢的去改变,如果出了问题还可以及时收回,这也是为什么韩艺明明推行了很多的政策,但是很少引起大家的讨论,因为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的利益。

    韩艺说得很有道理,哪怕在西北,订制税收的也是酋长,酋长在当地个个都土皇帝,跟中原不就是一回事么,只不过相对而言,他们是分散的,中原是统一的,其实都是统治阶级再做决定。可见这一套税法实际上是为了平衡官府与酋长之间权力分配,因为统治异族,矛盾往往发生在这两者之间,这等于还是帝王之术,让他们相互制衡,跟百姓没有关系,只是说换了一个名称而已。

    李治现在也反应了过来,这其实就是帝王经常玩得手段,不禁眼中陡然一亮,这是他以前没有想到的,他只想着如何去加强统治西北,但是你要加强,肯定就要加强都护府的权力,但是如果一味的加强都护府的权力,这山高皇帝远,也是难以控制,这是一个隐患,反过来不给官府太多的权力,官府又控制不住当地的胡人,理应采取平衡措施,这一套税法可以很好的平衡他们,一个定税,一个收税,两者谁也不敢乱来。

    这么一说来,对于皇权是大大的有利。

    韩艺见李治目光闪闪,知道他终于想到了这一点,心想,得再给他来一剂猛药,促使拍板决定,于是又趁热打铁道:“并且,臣有把握,一旦朝廷决定这么做,五年之内,东突厥旧地必将接受朝廷的绝对统治。”

    李治一愣,道:“这跟东突厥又有什么关系?”

    韩艺道:“俗语有云,这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东西突厥乃是一脉相承,他们拥有同样的经历和习俗,但是朝廷一旦采取这种新得治理模式,那么他们之间唯一的区别,就是治理模式不同,如果西北边发展迅速,百姓安居乐业,繁荣似锦,那么东突厥旧地的百姓会作何想?当然会非常羡慕,这穷则思变,如何变,他们之间唯一区别在于制度,那么到时都不需要朝廷出声,东突厥的百姓自然会要求朝廷以同样的制度去管理他们。陛下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道、州、县三级官府设置在东突厥旧地,加强对当地的统治。陛下其实可以将微臣的商人条例视作一块敲门砖,用他来敲开胡人的心房,让他们对中原放开怀抱,唯有如此,胡汉才能够融合在一起,从名义到实际,形成一个完整且统一的国家。”

    PS:求订阅,求打赏,求推荐,求月票。。。。。。